2017-05-28 14:57:41 浏览:573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委员(扩大)会议暨分会换届会议2010年4月2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表面工程分会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候选委员、特邀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主任委员徐可为主持。
会议内容有:
1 装甲兵工程学院朱胜汇报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年会筹备情况
2 学会秘书处张帆汇报表面工程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工作。
3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和会员处左晓卫处长宣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换届批文。
4 兰州化学物理所汇报关于第六届海峡两岸会议的计划
5 西安交通大学汇报第六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的计划
6 委员们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关于聘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的批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各委员所在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关于换届的报告收悉。经研究,同意由陈建敏等91人组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任期四年。现聘任如下:
主任委员: 陈建敏
副主任委员: 徐可为、马世宁、王福会、顾卡丽、刘宣勇、孙冬柏、刘 敏、雷明凯
总干事: 张 帆
副总干事: 马胜利、谭 俊
委员:(共91人,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怡灶 | 马 兴 | 马世宁* | 马欣新* | 马胜利* | 乌学东 |
王 为* | 王卫泽 | 王周成 | 王智慧 | 王福会* | 田修波* |
乔培新* | 关栋云 | 刘 阳 | 刘 莹 | 刘 敏* | 刘宣勇* |
刘钧泉 | 孙 跃 | 孙冬柏* | 孙晓峰 | 安桂华* | 巩运兰 |
朱旻昊* | 朱剑豪 | 许教明 | 邢文长 | 何利民 | 何柏林 |
佟晓辉* | 冷永祥 | 吴晓春* | 宋忠孝 | 宋振纶 | 张 军 |
张 帆* | 张 昭 | 张 坤* | 张 津* | 张占平 | 张永振 |
张启富* | 张胜涛 | 张烈华 | 张德元 | 李 屹 | 李长久* |
李国希 | 李胜利 | 李银峯* | 李铸国 | 李慕勤 | 杨兴宽 |
杨帮成 | 汪爱英 | 肖加余 | 陈建敏* | 陈惠国 | 陈群志 |
周惠娣 | 林 安* | 武志弢 | 竺玉书 | 范多旺* | 金家善 |
查柏林 | 赵国鹏* | 唐和清* | 徐可为* | 郭忠诚 | 顾卡丽* |
高 强 黄伟九 | 高玉魁 黄学文 | 康光宇 彭道儒 | 曹小平 曾晓雁* | 梁秀兵 程旭东 | 梅永丰 董仕节* |
董汉山 | 董作敬 | 赖奂汶* | 雷明凯* | 谭 俊* | 薛 春 |
魏建军 |
(以上带*者32人为常务委员)
希望全体委员共同努力,广泛团结全国表面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为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二日
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汇报
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汇报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于2005年11月在重庆换届。五年来,随着学会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化,学会工作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总会的指导下,在徐可为主任委员的领导下,表面工程分会调动各位委员的积极性,加强与地方相关学会的协作,为表面工程行业发展和我国装备制造业进步,传播表面工程领域自主创新成果,推广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做了大量的工作。
按照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准确定位、认清使命,把握方向、瞄准目标,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强身健体、联合协作“的工作思路,表面工程分会团结带领广大表面工程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开展学会工作、促进学术交流、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值此学会换届之际,我们要真诚的感谢:徐滨士院士、丁传贤院士、周廉院士、薛群基院士,周克菘院士和刘家浚教授,感谢您们对表面工程分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感谢您们对年青一代的培养,感谢您们对我国表面工程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我们还要感谢Tom Bell教授为中国表面工程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 组织工作
以组织工作为基础,推动学术交流工作的进展。第三届委员会于2005年11月换届时有委员57名,2005年11月26日,Tom Bell教授应徐滨士院士邀请成为表面工程学会的荣誉委员和委员。后来经过两次增补,委员总数为79名。学会荟萃了我国当今表面工程学术界的一大批具有一流水平的院士、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也为总会推荐了一批高级会员。
为使表面工程学会工作运转有序,表面工程分会在学会重大活动筹备期间和会议召开期间共召开了六次委员会工作会议,如2006年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会议和2008年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以及2007年表面工程国际会议期间都召开了委员会工作研讨会,及时传达了总会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汇报学会秘书处工作,安排部署了学会的重点工作,听取会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等,确保学会的工作顺利开展。学会秘书处确定了为会员服务的发展思路,积极凝聚人才,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树立学会品牌,更好的为企业及会员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面工程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得到总会的表彰,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获得总会先进分会的奖杯。2009年,获得总会颁发的最有影响学术活动奖牌。
表面工程分会通过学术交流,吸纳了更多中青年专家参与。第四届委员会新委员总数达到91人,更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人员参加了学会工作。
二 学术活动
以学术活动为动力,积极打造学术活动品牌。2005年11月-2010年4月,表面工程分会共举办了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10次,出版论文集和论文摘要集13册,出席会议1000多人次。
1 2006年8月11-14日在兰州举办了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会议暨首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会议主题为: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中的表面工程。兰州化学物理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会前出版论文集2册(其中会议论文集一册,《中国表面工程》增刊一册),到会代表300余人。创新点是把青年学术论坛与全国年会结合,得到国家基金委员会的支持,并作为学会系列会议连续召开。
2 2007年7月在大连举办了第五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大连理工大学承办。出席会议的国内学者220余位,国外学者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典等十几个国家共40多位,会议收到论文摘要600多篇。出版会议论文集和摘要集各一册,论文集由SCI全收录的《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出版。该杂志同意出版表面工程学会今后的国际会议论文集,为学会国际会议全面与国际接轨打下良好基础。
3 2008年10月在武汉举办了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承办。到会代表300多人,出版论文集2册(其中会议论文集一册,《材料保护》增刊一册),发表论文200余篇。会议得到国家基金委员会的支持和行业的积极响应,学术水平高,青年论坛的获奖作者得到鼓励。会议的创新点是开办了企业展示会。
4 学会秘书处还联合有关行业组织举办一些专题会议。如2007年8月在昆明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涂料涂装及表面保护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第14 届全国涂料涂装及表面处理技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一册。
5 2007年11月在长沙举办全国腐蚀与表面保护技术研讨会,是2007年学术总会年会的分会场之一,也是联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表面保护专业委员会召开的一次专题会议。
6 2009年5月,表面工程分会联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表面保护专业委员会召开了“首届金属腐蚀与表面保护青年学术论坛”,会议得到国家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7 2009年表面工程分会在成都召开了“首届生物医用材料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会议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学协办,首次将生物材料,表面工程和医学临床专家联合召开专题会议,收到良好的效果。委员会提议将“生物医用材料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作为两年召开一次的系列会议。
8 2009年表面工程分会在长沙召开了“首届电镀与精饰节能减排新技术推广会”,同时成立了学会“电镀与精饰专委会”,推选王为教授为专委会主任。
9 学会主任委员徐可为建立了表面工程学会和台湾镀膜协会的友好关系,从2005年起,隔年在两岸轮流举办薄膜技术研讨会,至今已经举办了5届两岸会议。表面工程分会在2006年和2008年分别在西安和厦门召开了第二届和第四届海峡两岸薄膜技术研讨会。会议分别由西安交通大学和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承办,会议为两岸学者和企业界的交流提供了平台。2008年9月,海峡两岸的薄膜技术交流会在厦门召开,两岸学者以“薄膜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六届两岸会议即将在兰州召开。
2006年9月,由马世宁副主任委员任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和热处理分会共同组成代表团一行17人赴奥地利参加了IFHTSE大会。2008年4月由马世宁副主任委员代表表面工程分会组织总装备部维修专家参加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欧洲维修国际会议。
三 会刊和网络建设
《中国表面工程》杂志成功进入中文核心期刊。学会会刊《中国表面工程》杂志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是我国表面处理领域内有影响的、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的专业杂志。编委会由8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编委中有17位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2位国际编委。作为分会的会刊每期赠送各位委员。编辑部总结报告另附。
自2005年学会第三届委员会一次会议后,秘书处开通了学会网站,并于2005年12月编辑出版电子版会讯。《表面工程会讯》每月一期,将学会新闻,行业动态,会议消息,出版新书和论文等发到委员和会员的邮箱。会讯同时报送给总会,本会报送的信息被总会采纳信息量位居专业分会前列。学会秘书处每年年末都总结回顾本年度学会工作,汇报给全体委员,并从总会各相关分会的学术活动计划汇总表中选出一部分活动推荐给委员选择参加。
以学会网站为平台,宣传报道表面工程科技创新成果,介绍表面工程会员单位,引导行业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2010年,学会工作信息电子版《表面工程会讯》改版后,与网站链接,提高了阅读的方便性。
四、为企业提供服务
2009年4月,徐可为主任委员出席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西安实验基地隆重揭牌仪式。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与西电集团在户县表面处理园区联合设立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西安实验基地。
第四届委员会工作计划
从表面工程的发展趋势看,一是学科交叉进一步深入,尤其是信息技术渗透到表面工程领域各个方面。二是极端、苛刻工况条件下的表面工程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三是进一步发挥表面工程在节能、节材、保护环境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贡献。
表面工程分会今后工作的思路是:按照 “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及“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深入企业、务求实效,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好新时期学会工作。
学会团结表面工程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做好以下工作;
1.打造学会自身的品牌活动。充分发挥本学科的资源优势,精心策划组织,寻求更多符合社会需求、能够吸引会员参加的学会活动,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学会品牌活动,增强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术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重点围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让真正对科学前沿问题感兴趣、有研究、有见解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线年轻科技工作者来组织开展或参与学术交流,努力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学术团体。
2、继续推进和开展科普工作。积极组织会员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发挥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开展不同内容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收集整理表面工程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和在制造方面的研究成果,联系企业技术改造需求,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3 办好学会会刊,丰富学会网站和会讯内容
为《中国表面工程》杂志推荐优质稿源,推荐编委。扩大期刊宣传,
将学会网站办成会员,委员交流的平台,促进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包括积极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表面工程技术在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作用的认识,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等。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秘书处
2010年4月25日
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徐可为教授提出学会全体委员要继续支持学会会刊《中国表面工程》。《中国表面工程》杂志近几年取得很大进步,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学会这次增加了一些委员单位,在今后一段时间希望委员能持续组织优秀稿件给《中国表面工程》杂志。
徐可为教授介绍本会的表面工程国际会议是本学会的系列国际会议,已经在国际表面工程界具有一定影响。2011年第六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可能有相当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人物将参加中国主办的这次会议。希望本会委员能组织所在团队到会,彰显研究水平,把会议办成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同事希望委员们能更多参与在国际上的学术会议,并能承办真正的国际层面的会议。
顾卡丽研究员建议学会与协会联合主办会议,学会应该能在位企业服务方面做更多的工作。陈建敏研究员指出,表面工程学会本来就是技术性的,应根据来自工程和企业的需求,学会秘书处应联合协会,多倾听企业的需求和呼声,开展相应的工作。
关于新一届委员会,陈建敏研究员提出,还可以有一些扩容,可以根据需要增补部分委员。
关于学会的学术会议,陈建敏研究员认为,两年一届的学会年会,跨度比较大,涵盖面太大。希望在两届年会之间举办一些专题会议,将建议秘书处考虑成立一些专业委员会。还建议与基金委取得联系,从机械学部或者其他学部获得一部分配套活动经费的支持。
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本会应该在国家重点领域做更多研究和开展相应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