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9 16:43:50 浏览:89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于2000年7月选举产生,历时已五年。五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学会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大。学会工作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表面工程分会在练元坚、徐可为主任委员的领导下,调动各位委员的积极性及加强与地方相关学会的协作,为表面工程行业跨越式发展和我国制造业进步,传播表面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回顾过去,在练元坚同志的主持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于1993年11月正式成立,这是我国表面工程界的第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练元坚同志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首届主任委员。10余年的呕心沥血使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成为在国内外拥有广泛影响的学术组织,荟萃了我国当今表面工程学术界的一大批具有一流水平的院士、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总会发展高级会员25人。表面工程分会成立以来,练元坚同志先后主持了三届表面工程国际性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第四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于2004年10月在深圳举行,病中的练元坚同志仍然十分关心筹备工作,多次过问,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除此之外,练元坚同志还组织了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产业化论坛等活动20余次。每次活动,他都亲自撰稿作主题发言。这些活动促进了我国表面工程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的发展,为机械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推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练元坚同志还亲自挂帅组织专家团到企业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攻关,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练元坚同志可谓为我国表面工程行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练元坚同志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不少机械工程学术界的留学归国的硕士、博士都聆听过他的讲授,得到了宝贵的启迪和指导。2003年2月经练元坚 同志推荐,总会批复,徐可为同志接任表面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工作。我们号召向练元坚同志学习。练元坚同志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值此学会换届之际,我们还要真诚的感谢:徐滨士院士、刘家浚教授、闻立时院士、薛群基院士、郦振声教授、陶福山教授、高万振教授、郭鹤桐教授,感谢您们对表面工程分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感谢您们对年青一代的培养,我国表面工程界将永远不会忘记您们对我国表面工程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下面,就分会五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术活动
学术交流是学会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五年来,学会组织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学术交流活动。
2001年7月在北京中国矿业大学校区召开了“耐磨抗蚀表面工程技术产业化研讨会”。大会特邀报告和发言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表面工程产业化的道路,体现了各项技术在产业化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研究员对我国产业化的基本概念、存在的问题及表面工程技术产业化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表面工程分会练元坚主任委员对推进表面工程技术产业化的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与会代表对上述两个报告反应强烈,大家感到在产业化的概念、指导思想和政策方面耳目一新,收获极大。
2001年10月在湖北宜昌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
2002年9月在四川成都西南交大召开了第三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及中国香港200余名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出版中、英文论文集各1册。
2004年4月在西安召开了第五届表面工程学术会议。大会主题为表面工程与先进制造技术,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的表面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达180余人,徐滨士院士作了“基于表面工程的先进再制造技术”的报告,丁传贤院士作了“等离子喷涂新型涂层材料”的报告,大会出版的论文集收集文章120余篇。
2004年10月在深圳举办了第四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来自不同国度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特别是本次会议吸引了一批近年留学归国的高层研究人员。会议征集论文196篇,在历届会议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会前正式出版了论文集,A辑为《有色金属学报》专刊,B辑为《材料保护》专刊。近年来,表面工程技术已发展成为技术含量高、各种新兴学科和技术交叉的专业,是制造高质量机械电子产品和新材料的重要基础工艺,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中国外籍院士T.Bell以及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波兰等国的14位专家就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等前沿科学技术做了专题报告。
2004年5月分会副主任委员马世宁教授率团参加了西班牙巴塞罗那由欧洲国家联盟维修协会及西班牙维修协会主办的2004年17届维修国际会议。
二、加强期刊资料出版及网络建设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参与主办的《材料保护》杂志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438,比2003年度(0.223)有较大幅度提高。今年2月28日,具有广泛影响、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期刊界最高奖(也是我国期刊界唯一的政府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颁奖大会在京隆重举行,《材料保护》杂志再度获奖(已连续三届获得国家期刊奖),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珍会长在“机械行业期刊工作交流研讨会”总结报告中表扬“《材料保护》杂志为高新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应用、推进行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材料保护》杂志今年还正式入选“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这将在展示我国表面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人员科技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将为建设完整的国家期刊文献数据库,适应和满足我国知识资源社会共享的需求做出更大贡献。
由表面工程分会支持并参与组建的中国表面工程信息网目前已经成为表面工程领域对外发布行业信息的一个网上权威性综合平台,表面工程分会主办或承办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信息均经过该网对外传播。特别是自第二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开始,该网对表面工程分会组织的各种会议或相关活动,从筹备到召开都及时作了全面、详尽地宣传报道,深受行业好评。“中国表面工程信息网的开发与应用”项目也因此于去年荣获湖北省科技信息成果奖一等奖,以此为基础的“中国表面工程技术新材料网络建设”项目今年又通过了由湖北省科技厅主持的专家验收。《表面工程资讯》作为该网的网刊,也为表面工程分会各种活动的开展做了广泛的宣传,同时,每期还赠送各位会员。
表面工程分会会刊《中国表面工程》杂志1999年1月入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0年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及万方数据公司期刊上网组分别签订资源共享协议。2003年获得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证书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证书。2004年3月获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颁发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
自1999年至2004年,《中国表面工程》的影响因子(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公布的统计数字)逐年提高,从0.176提高到0.474。
2001年由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部署创建并启动了“中国期刊方阵”工程,《中国表面工程》在创刊3年后第1次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期刊展,并入选了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于2002年初获得了证章;2003年获得了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三等奖;在2003年、2004年第一届、第二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中,《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第2期上徐滨士等同志撰写的“绿色再制造工程设计基础及其关键技术”和《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第3期上董世运等撰写的“纳米颗粒复合刷镀层性能研究及其强化机制探讨”均获得了优秀学术论文奖。这既是对作者的表彰,也是对《中国表面工程》杂志学术水平的肯定。2003年,该刊荣获了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证书。《中国表面工程》作为分会的会刊每期赠送各位委员。
三、为企业提供服务
2004年7月,表面工程分会秘书处一行3人在华东地区走访了十余家相关企业,与企业领导及主要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企业与学会之间的联系及对学会的凝聚力。
2003年,表面工程分会响应党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召,组织有关专家对阜新市工矿企业与表面工程有关的技术难题进行答疑,受到中国科协及厂家的好评。
在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布置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同时借助企业进行改制、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企业技术改造、表面处理科研开发与生产形势大好的东风。2005年,学会组织6位专家在西部宁夏举办表面工程新技术培训班。这种针对性相当强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技术培训班,对于弥补表面处理行业技术力量的短缺、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辐射、渗透和改造,努力提升表面处理企业的产业能力和竞争优势,为西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总会的规定,每四年分会委员会进行一次换届,由于2004年表面工程分会的活动较多,经过总会同意,分会的换届工作延期到2005年。
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章程,在广泛征求第二届委员意见的基础上,2005年10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委员会筹备会议,拟定了第三届委员名单上报总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
2005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