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9 15:51:51 浏览:360
2007年7月7~10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五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就会议取得的成果,《中国表面工程》杂志记者专访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常务副主任、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所长乔培新研究员。
记者:请您先介绍一下第五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的概况。
乔培新:第五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支持单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大连理工大学。第五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是我国表面工程界的一次盛会,出席会议的国内学者220余位,国外学者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典等十几个国家共40多位,会议收到论文摘要600多篇,经初步评阅接受了260篇论文参与交流。会议安排大会报告2位,分会邀请报告14位,口头报告77位,墙报138篇。经同行专家进一步评审后,会议论文将以专集发表于Key Materials Engineering。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会议交流的主要内容?
乔培新:会议共设7个专题,分别是热喷涂技术、气相沉积技术、电沉积和化学镀、载能束和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工程表面的磨损与腐蚀行为、功能薄膜与涂层、表面加工技术。
会议主席徐滨士院士作了题为“再制造工程与表面工程中的先进快速成形技术”大会报告,强调指出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是再制造工程的支撑技术。在“十五”期间,包括高速电弧喷涂、纳米等离子喷涂、纳米电刷镀、激光表面熔敷、微弧等离子体融合、纳米耐磨自修复及表面残余应力预测等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在强化零部件表面性能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十一五”期间,以数字化快速成形平台技术为代表,除采用激光合金粉末快速成形技术外,自动化的高速电弧喷涂快速成形技术和微弧等离子体融合快速成形技术将得到发展。数字快速成形平台技术将成为表面工程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方向。
会议另一位主席T.Bell院士作了“超过饱和表面工程S相材料的研究现状”大会报告。他总结了奥氏体不锈钢超高过饱和氮、碳表面工程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以张仲麟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本领域研究中的基础性创新工作。着重对国际上奥氏体不锈钢超高过饱和氮、碳表面工程的工业应用现状和前景予以重点评述。
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学者,分别就新的等离子体喷涂工艺、物理气相沉积与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复合工艺及其原理、生物表面工程、超硬纳米复合厚膜技术及应用等国际前沿的表面工程技术进行了报告和讨论。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及国内部分院校的学者,就纳米结构涂层喷涂技术及其应用、新的离子束表面工程技术与原理、超润滑表面工程、生物材料的生物摩擦学改性、涂层微动摩擦学特性,基于表面加工的快速再制造系统、抗高温氧化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利用精细化工手段的微尺度表面工程、以及快速原形制造的激光烧结等热点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讨。会议气氛热烈、听众踊跃,讨论问题深入。以国内外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与会代表,与来自各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颇有收获的交流和讨论,反响很好。
记者:请您立足于会议的交流内容谈谈表面工程的发展趋势
乔培新:从表面工程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一是学科交叉进一步深入,尤其是信息科技已渗入到表面工程领域各个方面。正如路甬祥理事长所说,现代制造过程,实际上已经是信息化制造过程,网络化制造过程,全球化制造过程。表面工程正与这一趋势同步发展,许多论文成果都印证着信息科技的痕迹。第二个趋势是极端、苛刻工况条件下的表面工程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徐可为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从设备和技术上解决了复杂型腔工模具硬质薄膜的制备问题;英国T.Bell教授和美国魏荣华教授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制备厚膜和耐磨损、耐冲蚀膜层方面取得重大进步;以薛群基院士和刘维民研究员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太空飞行器的抗磨、减摩难题做出了贡献;徐滨士院士关于纳米表面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解决重载、高温、高速、强腐蚀介质工况下的表面工程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第三个趋势是发挥表面工程在节能、节材、保护环境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贡献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将表面工程应用于机械行业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中要研究的课题很多,科技人员能够大有作为。这三个趋势的概括,不一定全面、确切,希望表面工程界同行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