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嘉宾

2017-05-29 15:29:37 浏览:201

开幕式嘉宾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               张彦敏研究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荣誉主任  徐滨士院士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主任委员  徐可为教授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所长 顾卡丽研究员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单忠德研究员

机械工业联合会 朱森第副会长

武汉市领导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领导

华中科技大学崔崑院士

台湾表面技术杂志社 叶明仁社长

 

 

 

 张彦敏研究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焊接专家

徐滨士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少将。

装备维修表面工程专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我国设备维修和表面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徐滨士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地将等离子喷涂技术应用于装甲车辆薄壁磨损零件的修复,并建立了等离子喷涂工艺参数优化数学模型。系统研究开发电刷镀设备、镀液和工艺,以镍合金镀代替槽镀铬镀层,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设备和装甲车辆现场修复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明双相处化耐磨合金。采用优质高效、高速电弧喷涂技术,攻克大型舰船等钢结构在海水中的腐蚀和电厂锅炉管道热腐蚀难关。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徐滨士1950-1954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获工程师学位,1961-1988 装甲兵工程学院修理教研室讲师/副教授,1988-目前 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1995-目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1999-目前 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徐滨士院士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装备维修工程技术专业组顾问、国家产学研设备工程开发推广中心主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表面工程》杂志编委会主任,《机械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设备管理》、《金属热处理》、《材料保护》杂志编委。任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及波兰华沙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徐滨士院士是我国设备维修和表面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少将。他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地将等离子喷涂技术应用于装甲车辆薄壁磨损零件的修复,并建立了等离子喷涂工艺参数优化数学模型。系统研究开发电刷镀设备、镀液和工艺,以镍合金镀代替槽镀铬镀层,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设备和装甲车辆现场修复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明双相处化耐磨合金。采用优质、高效、高速电弧喷涂技术,攻克大型舰船等钢结构在海水中的腐蚀和电厂锅炉管道热腐蚀难关。为提高我国军事战斗力、保持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作出了巨大贡献。

徐可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1989年赴法国巴黎高等工业技术学院进修,1995年作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1998年作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为法国巴黎高等技术学院访问教授。曾任西安交大材料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西安交大科学技术处处长,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金属学科评议组组长,第四届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材料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国际喷丸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残余应力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兼生物复合材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真空学会薄膜技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理事,全军装备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兼表面工程分会理事长,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徐可为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研项目33项,其中纵向课题25项,累计经费2188.5万元,横向课题8项,累计经费100万元。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此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西安交大重大项目、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西安交大科技培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基地项目“结构材料表面改性与预应力理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和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计划项目各1项。

徐可为教授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2002年教育部推荐国家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2000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五),1995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1994年中国教育部科技进步(甲类)三等奖(排名第一),1992年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誉证书)。2000年教育部“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入选者,1996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99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被SCI收录236余篇,被SCI他人引用356余篇次,国内外他引700余篇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已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15人,硕士20人,现有在站博士后4人,在读博士生10人,在读硕士生10人。

顾卡丽所长,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毕业于湖南大学   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表面工程及摩擦化学

单忠德研究员简介:

山东高密人,工学博士,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国家科技部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副秘书长、中央企业青联委员。曾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党委委员、制造工程所所长,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科技发展部部长、浙江分院副院长等职。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英国CARDIFF大学访问学者,后在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中国机械工程”、“清华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快速成形与铸造技术》著作1部(“十五”国家重点图书,机械工业出版社高水平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专利10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先后负责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奥运计划”、国家发改委重大产业技术专项等科技开发任务10余项,承担企业技术开发与升级改造项目10余项。2001年获“九五”机械工业科技攻关“先进个人”,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

崔崑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崑院士曾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51年至195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就读,1958年赴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他先后任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二系金属材料教研室主任,机械工程二系主任,国家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冶金评审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

崔崑院士致力于高性能新型模具材料钢的合金化、夹杂物工程、高性能Ti(C,N)基金属陶瓷、激光熔覆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攻关、国家技术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国家新颁布的合金钢钢号,有一半由他主持研制。

崔崑院士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其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高性能模具钢已被列入国家科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其中有两种已列入国家工具钢标准GB1299-85。他的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委级以上奖励1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三、四等各一项(均为第一发明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