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滨士院士在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

2017-05-29 15:25:30 浏览:206

徐院士在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
在伴随着祖国成立59周年华诞之际,我们“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在武汉这座美丽的临江之城和工业重镇胜利召开了。今天,来自全国表面工程领域科研、教学和生产一线的老、中、青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济济一堂,显示出表面工程在我国欣欣向荣的发展盛况。值此大会召开之际,我代表会议主办单位,也代表老一代表面工程科技工作者,向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地祝贺,同时向各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地欢迎,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表面工程,是指对材料表面进行涂覆、改性和处理,以改变材料表面的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应力状态,从而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表面工程的基本特征是综合、交叉、复合、优化,它以材料的“表面”为研究对象。表面工程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制备出优于本体材料性能的表面薄层,赋予零件耐高温、防腐蚀、耐磨损、抗疲劳、防辐射等优异性能。这层表面材料与制作部件的整体材料相比,厚度薄,面积小,但却承担着工作部件的主要功能。表面工程具有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多样性、广泛的功能性、潜在的创新性、环境的友好性、很强的实用性和巨大的增效性,因而备受诸多行业的重视。

今年是我国成功实施改革开放的第30年,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精神的第一年。通过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我们认识到,构建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因此,此次大会的主题就定位在“中国表面工程发展的创新与挑战”。我们全国表面工程工作者务必认清形势,将表面工程工作与国家发展战略紧紧联系起来。
可喜的是,表面工程的发展紧扣了国家战略需求,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表面工程的强大生命力既体现在能有效改善材料表面性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生产力、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投入产出比,又体现在因其具有“综合、交叉、复合、优化”的特点,是一种富含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符合国家“构建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表面工程的发展历程并不长,自1984年“表面工程”概念在英国首先提出以来,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表面工程诞生之初即以敏锐的目光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20年来紧紧抓住这一国际前沿学科不放,使我国的表面工程研究与产业化走在了世界前列,从单一表面工程发展到了复合表面工程,从纳米表面工程又发展到了今天的自动化表面工程,并逐步形成了包含表面工程基础理论(包括:表面失效分析、表面摩擦与磨损、表面腐蚀与防护、表面界面结合与复合)、复合表面工程技术(包括:复合表面技术、表面改性技术、表面涂层技术、表面薄膜技术、化学转化膜技术等)、表面加工技术、表面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和表面工程设计等技术在内的独立材料表面工程学科。

回顾表面工程的发展历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即我国表面工程诞生不久,国内外专家就预言表面工程技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关键技术。实践证明这个预言是正确的,表面工程技术的确已成为国内外制造与再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也成为体现我国自主创新的新兴技术。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国还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面工程学科。
表面工程是在维修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表面工程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并与制造工程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在此基础上,通过融合发展全寿命周期理论和剩余寿命评估理论,以微纳米表面工程技术为支撑技术,逐渐形成了再制造工程。简言之,再制造工程是废旧设备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后的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甚至超过新品,成本只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显著降低。再制造产品不是二手产品而属于新品。再制造是先进制造的组成部分,也属于绿色制造;同时,再制造也是维修工程的组成部分,是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将会在此次大会的特邀报告中介绍“再制造的表面工程及其发展”。
本届会议得到了全国表面工程领域广大科研和生产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会议收到了近300余篇特邀报告和专题论文,汇集了近年来国内表面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表面工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特别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吸引了一批在表面工程研究方面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使本届会议充满了创新的思维和勃勃生气。
衷心感谢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本次会议的重视和支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的支持,感谢承办本次会议的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感谢各论文作者和参会代表。
最后,再一次祝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获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