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l Presentation实现固体超润滑的新策略
编号:158 访问权限:Participants Only 更新:2024-04-10 15:15:07 浏览:62次

2024-05-12 16:30

15min

[P] 第十四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 [F2B] 第二分论坛下午场

暂无文件

摘要
超润滑(摩擦系数≤0.01)是润滑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固体超润滑作为液体超润滑的补充,可在干摩擦条件下达到超润滑,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主要有三种策略实现固体超润滑,分别是连续滑动致超润滑、结构超润滑和压力诱导超润滑。但连续滑动致超润滑通常只能在轻载甚至拉负载下实现,而结构超润滑(SSL)和压力诱导超润滑(PISL)分别面临非公度结构不稳定和超高临界负载(典型二维材料达300GPa)等问题,使得它们难以实现工程应用。深入理解超润滑机制不仅是克服PISL和SSL面临的问题的关键,也是提出实现超润滑的新策略的关键。本文使用最近提出的基于物理的跨尺度摩擦理论模型,揭示了纳米尺度下典型超润滑现象——SSL和PISL的物理根源。结果表明,两种超润滑性均与界面化学粗糙度密切相关。SSL源于非公度引起的化学粗糙度平坦化,而PISL源于负载引起的化学粗糙度翻转。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一种实现超润滑的新策略,即通过材料改性来降低界面化学粗糙度,从而实现公度界面的超润滑,我们将此定义为公度超润滑。图1展示了在石墨烯中掺杂硼原子实现公度超润滑的示例。该策略可以有效避免PISL和SSL分别面临的高负载和非公度界面不稳定的问题,有望成为一种主流的、应用范围更广的固体超润滑策略。
关键词
固体超润滑,计算模拟,表面设计
报告人
何 文豪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