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 2022-09-19 21:54:26
高频微锻工艺残余应力各向异性产生机理及调控方法
高频微锻,残余应力,表面强化,表面光整,抗疲劳制造
暂无
Abstract Accepted
刘启 / 上海交通大学
金思雨 / 上海交通大学
沈彬 / 上海交通大学
高频微锻(High-frequency Micro-forging)工艺是一种新型的零件表面改性方法,其特点在于强化工具的运动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可以同时实现零件的表面光整与强化。图 1a是典型电磁驱动微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冲杆在驱动系统的激励下,在限位块和工件表面之间进行往复直线运动,材料承受冲杆的周期性机械锤击后,产生塑性变形,引起表面改性。微锻装置可集成在数控机床或者工业机械臂末端,实现具有复杂形状零件的表面光整/强化。

高频微锻工艺引入的残余应力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步进方向(Y)的残余应力压应力往往要大于进给方向(X)的残余压应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求残余应力场具有各向同性,因此需要对高频微锻工艺引入的残余应力场进行调节。为此,本文建立了的高频微锻工艺的有限元模型(图 1b),对该工艺引入的残余应力场进行了仿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残余应力场的形成机理及其各向异性的产生原因。研究发现,高频微锻过程中,每次锤击作用都会在其周围引起较大的塑性变形,之前锤击在该区域产生的残余应力被释放,这导致微锻工艺引入的残余应力场与冲击路径相关,最后一次冲击会显著影响其周围残余应力场的分布,残余应力场的各向异性也由此产生(图 1c)。根据该理论提出了减小残余应力场各向异性的方法,并开展了工艺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图 1d)。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21

    2023

    04-23

    2023

  • 04-20 2023

    Draft paper submission deadline

  • 04-23 2023

    Registration deadline

主办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
特种表面保护材料及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