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摩擦学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2017-05-30 15:14:08 浏览:218

 

 

1 大学的摩擦学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是按学科专业分类招生和培养。本科按照1998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招生专业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等11大类、71个二级类的249个本科专业进行招生和培养。研究生招生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招生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等12大类,再细分为89个一级学科,385个二级学科。
  在本科生教育中,和西方国家一样,我国没有设置摩擦学专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不少高等院校曾在机械类本科专业开设摩擦学课程(必修或选修),但后来由于各高等院校按照教育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的原则安排专业教学计划,要学习的课程很多,很难安排有关摩擦学方面的课程(甚至章节)。
  根据调研,我国本科教学中有理学和工学两个大类、10个二级类、19个专业可以或者应该安排摩擦学知识的学习,但实际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的学生学习过部分摩擦学知识,仅占具有这类专业的学校总数的12.6%。其中,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摩擦学入门》、《润滑工程》、《耐磨材料》等选修课程,有些学校只是在《机械设计》、《材料的力学性质》或其它相关课程中介绍一些摩擦学知识,或只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指导教师向学生传授部分摩擦学知识。
  在研究生教育中,目前我国还没有摩擦学专业,摩擦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是在一些相关学科专业中培养。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专业涉及理学和工学2个大门类,9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专业)。这些专业可以粗略地归类为机械类、材料类和化学化工类三个大类。机械类的研究生主要学习有关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学位课程,以摩擦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生通常把《摩擦学原理》、《润滑工程》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材料类的研究生通常以材料学或材料物理化学方面的课程作为学位课程,以摩擦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生通常把《材料磨损原理》、《耐磨材料学》或《表面工程》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化学化工类的研究生一般以《化学计量学》、《高等有机化学》等作为主要学位课,而把《润滑原理》、《润滑材料》、《摩擦化学》等作为专业选修课程。

2 教师队伍和人才培养
  根据收回的调查表统计,我国摩擦学专业教师队伍约307人,其中教授约170人,副教授约99人,讲师38人,平均年龄为45.8岁,其中95%以上的人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以上说明我国摩擦学教师队伍的职称较高,但年龄偏大,讲师人数很少,青年教师队伍急需充实。
  在招生规模上,根据调查结果估计,我国2001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共招收了以摩擦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488人,硕士研究生1436人,合计1924人。平均每年招生约385人,约占这5年全国研究生平均年招生数(26.7万)的0.14%。相对于全国近400个二级学科专业来说,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小型二级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
  在本科教育方面,五年来参与过有关摩擦学知识学习的学生总数约为8076人,平均每年1615人,约占这五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平均年招生人数(384.7万)的0.04%。这个数字说明,我国摩擦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普及程度是相当低的,只有极少数人学习过一点摩擦学知识。
  根据对近12年来在《润滑与密封》和《摩擦学学报》国内两大主要摩擦学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人数和篇数的统计分析,可以大体上得到我国从事摩擦学教学和科研的专业队伍情况为:曾经参与过摩擦学研究的人员大约在5000人以上,能比较稳定地从事摩擦学专业研究,平均3年发表一篇论文的专业研究人员大约为600人左右,平均每年发表一项以上研究成果的专业核心研究人员约为100人左右。从研究人员的分布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占70.9%,科研院所占11.8%,其它企事业单位占17.3%。这些数据说明我国20年来开展摩擦学教育的成绩是显著的,它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摩擦学研究和应用造就了一支骨干队伍。特别可喜的是,这支队伍中有一批中青年骨干,其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这支队伍必将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比较稳定的从事摩擦学教学和研究的队伍只有600人左右,人数偏少,而且主要分布在教学和研究领域,几乎没有生产第一线的人员。这反映了在生产企业中摩擦学应用开展很少,摩擦学还没有引起重视。

3 教材建设
  1985年以前,我国只有一本正式出版的自编摩擦学教材。20年来我国在摩擦学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到2006年,我国摩擦学工作者共编辑并正式出版摩擦学方面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30余本,其中温诗铸院士主编的《摩擦学原理》多次再版,并获得了全国科技图书奖,张嗣伟教授编著的
  《Tribology of Elastomers》由国际著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这些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摩擦学的教学与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4 继续教育和培训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很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曾经举办了许多各类摩擦学
培训和进修班。1990年摩擦学分会把教育培训列入学会重点工作,十几年来,由摩擦学分会组织的培训班,每年平均4-6次,每次平均40人左右。2000年以后,培训市场逐步萎缩,培训工作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少数大、中型企业内部职工的短期(2-3天)培训。
摩擦学分会从1994年开始组织“新型润滑材料与润滑工艺技术”函授班,到1997年共开办了三期,培训学员1000多名。1999年以后又扩展了中级研讨班,由于学员人数下降,2000年后函授工作逐渐停止。为适应市场需求,摩擦学分会还组织了“油品化验分析岗位资格证书培训班”,发放了200份证书,由于该证书没有得到国家人事部门的认可,此项培训工作也没能坚持下来。
  我国有众多的设备设计、制造、管理、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摩擦学技术培训,但愿意组织培训的企业和参加摩擦学培训的人员却很少,主要原因是摩擦学的作用还很少直接反映到企业当前的利益中,难使企业认识到摩擦学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企业缺乏这方面的需求。

5 主要成就与不足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摩擦学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摩擦学高级专门人才,编辑出版了几十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籍,并且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培训工作,为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和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形成的较完善的摩擦学教育体系在近些年来被大大削弱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有关专业的本科教育中,摩擦学知识的教学很不普遍。
  2)摩擦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而摩擦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却分散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中培养,由于受各学科专业本身的限制,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科交叉的摩擦学专门人才。
  3)由于企业对摩擦学应用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工矿企业中缺乏摩擦学人才;但有关摩擦学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在企业却开展得相当艰难。
  4)摩擦学基本知识没有普及到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来源:摩擦学科学及工程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