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5-10年表面功能结构制造的重点发展方向
2017-05-30 15:14:07
浏览:223
表面功能结构应用范围广,涉及的学科多,宜在国家战略层面,组织跨学科交叉课题,分期、分批、有重点地进行资助,获得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当今,以能源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快研究新能源。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因此,面向节能和新能源中的表面功能结构制造应成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主要应包括:
1. 流体介质中仿生耦合表面减阻结构
主要开展典型生物耦合机制与规律、流体介质中生物减阻耦合建模、减阻仿生耦合表面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
2. 移动和微动力氢源制取的反应表面功能结构。
主要内容涉及多尺度复杂形貌催化剂载体反应结构几何模型,分析不同尺度范围的反应结构作用及耦合机制;提出间接约束条件下具表面微结构的金属纤维及其烧结板加工过程模型,探索多尺度复杂形貌反应结构协同生成和高效加工机理。
3. 高效光电转换表面功能结构
开展高效能量转换过程需要的光陷阱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提高不同波段的光吸收率。
4. 超疏水自洁/减阻表面结构
研究内容不仅仅是微结构表面的制备,更重要的是对超疏水表面滑移减阻性能的测试手段的研究以及对较好减阻滑移效果的超疏水表面的设计。
来源:《2008-2009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机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