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8 14:36:42 浏览:196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于1996年7月11日至15日在厦门召开“第三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大会”。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65名。编辑出版了论文集,收入论文82篇。代表们还带来了新撰写的论文约20篇。大会由分会主任委员练元坚、副主任委员毕顺、徐滨士、郦振声等主持。有11位代表在大会上做了报告,4个企业做了产品介绍,又分成物理和化学两个大组继续交流,在闭幕会上各组代表对分组交流内容又做了较全面的介绍。会议介绍了近几年来表面工程的技术发展和难题进展情况,沟通了表面工程的各方面信息。最后由徐滨士做了总结。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一届二次委员会,讨论增补、调整委员会的成员,研究了今后的工作。
近10多年来,我国表面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198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了学会性质的表面工程研究所;1988年办了第一本《表面工程》杂志,至今已编印发行31期;1988年召开首届全国表面工程现状与未来发展研讨会;1991年召开全国第二届表面工程学术研讨会;同时召开首届中日表面工程学术会议;1993年在日本大阪召开第二届日中表面工程学术会议;1993年正式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1995年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日表面工程学术座谈会。这次第三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大会更是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表面工程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在大会报告中,练元坚首先做了《认识特性,掌握规律,推进表面工程技术大发展》的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表面工程的活性及发挥活性的条件;论述了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强调了表面工程在需求导向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市场导向;提出了“政社产学研合力发展表面工程”的方针。“活力”呼唤合作,合作发扬“活性”。
徐滨士的报告中,论述了表面工程与先进制造技术、表面工程与节能节材的关系,及表面工程的学科体系;强调了发展复合表面技术及重视表面工程的技术设计。在论述表面工程与维修的关系中,指出维修是对未来的投资,维修是提高效益、改善环保的重要手段。还介绍了参加欧洲联盟维修会议概况;简要介绍了电弧喷涂技术的发展及在舰船、大型构件施工中的应用。
山东工业大学孙希泰在报告中提出了按层(膜)形成过程、按增强的性能及按所用能源对表面技术进行分类的方法,提出了表面工程的学科体系;指出表面强化技术是表面工程的核心内容,并由此确定表面工程基础理论的组成内容(材料物理基础、表面物理化学)。
航空材料研究所毛立信报告了航空表面技术的进展,介绍了表面技术在飞机表面耐温、陷身及发动机件抗腐蚀等方面的应用。清华大学王昆林介绍了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的现状与进展,综述了他在国外收集的激光工业应用中的最近情况。甘肃工业大学寇生中报告了新型复合涂层制造技术,介绍了复合镀层、热喷涂复合涂层等制造和开发方向。华中理工大学陶曾毅在报告中论述了激光熔覆工艺、熔覆层的组织性能,以及在有关行业的应用。北京紫金耐磨技术研究所吴仲行报告了真空熔结涂层的特性及真空熔结合金涂层在耐耐磨、耐热、抗蚀方面的应用的实例。上海大学余忠荪报告了运用自蔓延技术制备金属陶瓷复合钢管,并介绍了对其组织和性能的研究成果。装甲兵工程学院朱绍华报告了离子注入技术的特点、离子注入机,以及他们近年来在刀具、模具、精密零件等方面应用情况,并同时扼要介绍了《离子束强化印板钻头试验研究》论文的内容。
经过两天大会、分组的交流和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
1. 转变了观念、深化和提高了认识
提高了对表面工程学科的认识,对表面工程的内涵、外延、作用、学科体系等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对表面工程与先进制造技术、表面工程与维修的关系有了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师昌绪先生在为《表面工程与维修》一书作序时,曾给“表面工程”下了一个定义,即:“表面工程是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多种表面技术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形态、化学成份和组织结构,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定义揭示了表面工程的本质与功用,得到了表面工程界的普遍赞同,这次大会上一些专家对表面工程的学科体系、表面技术的分类、基础理论的内容及有关提法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尽管认识还没有统一,但认识深化了。
提高了对“加速成果转化”的认识,表面工程的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表面技术要
进入市场,并要想方设法加速这种“转化”和“进入”,是与会代表发言的重点内容。在这方面不少代表介绍了很多成功经验,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2. 交流了表面工程的科技新成果、新进展
大会和分组会的报告准备认真、充分,语言精炼、生动,不照本宣读,提问、讨论气氛热烈、活跃,做到学术民主、各抒己见。
可以明显看出,自第二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以来,我们在表面技术的研究、开发、
应用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表面技术的研究、开发更深更广,市场应用和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更宽更大。
例如在电镀和转化膜方面,研制开发出了许多新型合金镀层、非晶态镀层和复合镀层。
清华大学研制出了Ni—Cu---P/MoSi固体润滑镀层,既耐磨又减摩;东北大学开发的Fe—Ti合金镀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热稳定性;二炮工程学院采用复合刷镀技术(金属与聚四氟共沉积)高质量地修复了一批液压元件;北京开关厂在电器产品采用塑料喷涂的局部镀银工艺,节约了大量白银。
在热喷涂方面,工艺方法、喷涂材料的开发愈来愈广,应用场合愈来愈多。航空材料研
究所的超音速冲击喷涂具有更高的熔融颗粒的喷射速度;装甲兵工程学院推出7Cr13包芯管状丝材电弧喷涂新材料已投入应用。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研制的火焰喷塑整套技术,为推广应用该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真空熔结耐磨抗蚀合金涂层方面,吴仲行教授做了大量工作,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
在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中,沉积技术发展较快,应用效果好;激光表面强化技术的运用
更普及,研究更深入,取得的效益也更大;离子注入在工业应用中也做了不少新的探索;在设备方面,王福贞教授开发的柱状弧源为离子镀膜机的应用带来了不少优点。
3. 通力合作发挥表面工程的活性,推进表面工程的发展
练元坚提出的政社产学研合力发展表面工程,得到了代表们的一致赞同。我们要发挥学
会的特殊作用,跨行业、跨系统,合力发挥表面工程的活性,推进表面工程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当前我们表面工程的发展形势令人鼓舞,表面工程这一新兴学科愈来愈受到学术界、工
程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表面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在计划筹建;“国家设备工程产学研中心”也在筹划之中;国家节能节材九五规划已把发展表面工程做为一项重大举措,相信在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方通力合作,我国的表面工程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最后,代表就表面工程学会的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充分肯定了分会成立三年多来各项
工作的成绩,并提出如下建议:
1. 每两年开一次大会,每次应有20篇论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各专业委员会每年开一次专业学术性的会议。
2. “表面工程”专业应经充分论证后,以学会的的名义向国家教委申请在大学试办。
3. 经费是制约能否经常开会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后召开这种纯学术会议越来越困难,今后应是研究单位、生产厂家、企业都参加会议,展览、交流、销售相结合,以会养会。
4. 支持青年人参加学会工作,吸收热心工作的青年人。
5. 坚持出版表面工程杂志,报导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成果,交流信息,争取《中国表面工程》早日问世。
6. 加强分会委员会和秘书处的建设;多吸收生产单位人员和青年人;计划成立专业委员会5个,已建成2个,另外3个要加快成立。
7. 会后应评选优秀论文,到会宣读的论文参加评选,评选标准是学术水平、新意、应用效果、图表、书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