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8 14:35:53 浏览:197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于1993年11月成立,至今已6年多了,我分会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直接领导和挂靠单位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国科协和总会的有关精神,依靠广大会员,经全体委员们热忱关心与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努力进取,获得较好的成绩。
一.积极开展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促进表面工程技术发展
学术活动是学会的中心工作,要紧紧抓住不放。6年来共召开较大型的国内学术会议3次,它们是1996年第3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大会,1998年首届全国耐蚀磨技术及工程应用交流会(与兄弟分会联合举办),1998年全国材料表面与界面的科学与工程研讨会(与兄弟学会联合办)。
参加学术会议340余名,交流论文335篇,分别编印了论文集3本,收录论文290篇,这些会议邀请了本学科的院士、国内知名学者(含香港)及德国、韩国专家作主题报告,论文基本反映表面工程研究和生产最新成果和技术,反映了材料表面与界面科学研究一流水平。
召开小型的专业学术交流会、会谈研讨会6次,1993年表面工程成立时的学术报告会,1995年联合组织电弧喷涂技术治理舰船结构腐蚀现场会,1995年、1996年、1998年分别召开第一、二、三次耐磨表面技术学术会议;1998年装饰表面技术座谈会。
参加会的代表223人交流论文7篇,围绕主题深入讨论,同时代表们各自介绍最近研究与开发的成果,充分交流信息与动向,部分企业代表在会上还提出一些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有的达成合作意向,代表们感到收获很大。
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高我国表面工程技术水平
为了加强同国外同行的技术交流,更直接地掌握世界发展动向,提高我国表面工程技术与应用水平,我会举办了2次国际会议,1次中、日座谈会。
1997年11月在上海召开“97表面工程国际会议”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我分会等4个分会承办。来自中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6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徐滨士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会议主题是“面向21世纪表面工程—优质、高效、节能、节材和低污染”,大会宣读邹家华副总理、何光远理事长、师昌绪院士的贺词。邀请10名国内外表面工程领域知名专家作特邀报告,交流论文164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论文集,内容丰富、充实,大部分是作者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论文覆盖面宽,涉及表面工程领域12个专业,会议圆满成功,获得国内外代表好评,装甲兵工程学院承担了艰巨的大会秘书处工作,组织严密、辛勤工作,与会代表一致赞扬,会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5单位经费支持(见会议总结)。
1999年10月在武汉召开了“99第二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我会等4个分会承办,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等5单位协办,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波兰、瑞士、越南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320余名代表出席这次世纪盛会,会上交流论文共216篇,其中英文88篇,《材料保护》杂志社出版英文、中文论文集1、2册计815页。
大会宣读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何光远为大会题词。
大会主题:迈向21世纪---表面工程新技术和成功应用。大会特邀15名国内外表面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报告。大会报告与专题分报告、交流与讨论相结合。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的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气氛活跃、组织严密,安排有序。论文集精装美观,印刷质量高,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会议期间同时举办了表面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仪器设备小型展览会。会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6个单位经费赞助,申请并批准引进国外技术与人才4项,为补助会议费用起了重大作用。
分会的挂靠单位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热心服务,受到与会代表一致好评。
1995年在北京举办中日表面工程座谈会,中、日双方代表30余人参加,与会者对激光表面改性、气相沉积、热喷涂、电镀等表面工程领域内的学术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三.发展组织,作好服务
组织建设与会员工作,是学会的基础,是开展学会活动的基本条件与基本力量。
根据总会的精神及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委员会的决定。我会逐步成立5个技术委员会,已于1994年、1995年前后成立了耐磨表面技术委员会,失效与维修表面技术委员会;挂靠在清华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分别聘任委员33名与30余名,主任委员是刘家浚教授、马世宁教授。1998年成立了耐蚀表面技术委员会,挂靠在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聘任32名委员,主任委员林安研究员级高工;1998年成立装饰表面技术委员会,挂靠在天津大学,聘任委员15名,主任委员唐致远教授;1998年10月特殊功能表面技术委员会筹备成立,挂靠在中科院沈阳金属所,有11名委员,主任委员闻立时研究员。
1996年根据总会章程有关委员的条件,有关单位推荐经分会一届二次委员会讨论,经总会批准同意调整增补,聘请丁传贤、徐可为等16名同志为一届委员会委员,聘任丁传贤院士、徐可为教授为常委、副主任委员,同意郑中岳等3名委员提出委员的要求。一届委员会共有47名委员,其中19名为常务委员组成常务委员会。
为会员咨询服务是学会的重要职责,学会秘书处,常收到会员单位或个人来电、来信、询问行业的有关信息,有关技术问题或有关技术动向等,秘书处尽可能做到了有问必答,无偿服务,尽量使询问者满意,据不完全统计,无偿技术咨询约100余次,决策咨询20余次,免提供或销售论文集等400多本。如提高机车与船用柴油机气门寿命,标准件镀锌生产线,铝型材氧化与电泳及型材挤压模表面处理,链条轴销渗金属,离子渗氮设备,等离子喷焊设备等,为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增加了收入。
四、编辑出版与培训工作
分会成立以来,《表面工程》杂志作为表面工程分会会刊,徐滨士院士等亲自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申请,于1998年批准改名为《中国表面工程》季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这是我国表面工程行业中一件重要大事,徐滨士院士任第一届编委会主任,50名委员组成编委会,每期刊登40余篇论文,报导最新科技文摘,从论文水平、实用性、印刷质量等方面,读者反映很好。
《材料保护》杂志,创刊40年了,表面工程分会是该刊4个主办单位之一,由国家机械工业局主管,材料保护杂志社出版,本届由朱森弟教授任主任委员,47名委员组成编委会。最近出版专刊40周年。《材料保护》是国内外颇有影响、发行量大的刊物之一,荣获国家科委优秀期刊一等奖,1999年首届“国家期刊奖”。
1996年5月,我会耐磨表面技术委员会,在北京举办耐磨防腐表面处理新技术学习班,时间2周,学员30余人。讲学参观与讨论相结合,学员反映效果较好。
五、推荐工作
1)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与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1994年底根据国家工程院院士条例、中国科协和中国机械学程学会的有关精神,我分会,经研究推荐徐滨士教授等2名表面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为候选人,上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经多层次的评审,最后国务院批准,徐滨士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表面工程分会的光荣。1996年又进行一次推荐院士候选人的工作。
根据关于推荐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青年科技奖”的通知精神(机学办[1995]032号),分会秘书处发函征求意见,经研究上报推荐了4位同志的有关材料和证明。
2)表彰奖励项目的推荐
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纪要》(机学办[1995]022号)的精神和要求。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将于1996年9月17-19日在北京举行。表彰奖励是会议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各分会推荐上报总会。经研究,按分配的名额指标,推荐“表面工程的发展与2000年展望”等优秀论文,推荐学会工作成果奖,推荐学会先进工作者奖,上报总会,被批准优秀论文6篇,工作成果奖3项,学会先进工作者5名。
六、积极筹备第一届表面工程委员会的换届工作
第一届委员会成立已6年多,超期服役,在99年10月第二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期间,练元坚主任委员主持召开了与会的委员会,讨论了换届的有关事宜,秘书处于99年10月29日给一届委员会委员发出《推荐中国机械工程分会表面工程学会第二届委员候选人的通知》;99年12月发给12个省(市)机械工程学会《请推荐表面工程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候选人的通知》;2000年3月初,练主任委员在京召开换届筹备小组会,进一步讨论换届原则,提出增补委员候选人的新单位,并于3月8日发给35个单位《请推荐表面工程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候选人的通知》,经过多次反复通信与电话联系,至4月27日止,收到推荐委员候选人53名。
七、对第二届表面工程委员会工作的建议
学会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深入改革,树立信心,锐意进取,吸取第一届委员会工作经验及教训,开拓学会工作新局面。
1)继续抓好学术活动,把学术活动开展更生动活泼。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抓好第三届表面工程国际会议,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逐步与国际大型会议接轨,每2-3年一次形成系列国际会议。同时每2-3年召开一次全国表面工程年会。今年要抓好首届全国装饰表面技术学术年会,摩擦学及表面工程学术会议。应就行业中突出技术问题,搞些小型专题会;各技
术委员会应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正常的交流活动,提倡多个学会联合办,推动国内技术发展和学科建设。
2)发展组织,做好服务,继续发展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向总会推荐高级会员,加强组织建设,更多地吸收表面工程领域工业企业参加学会中来,促进产学研结合,企业与用户结合,使学会活动更有生气更有实效。二届委员中建议在适当时候增补电镀、转化膜、涂装、防锈与腐蚀等化学类领域中的委员的名额;充实工厂企业、合资企业及港、澳、台地区的委员名额。
3)抓好培训与咨询服务工作
教育培训是学会活动一项重要内容,一届委员会这方面工作欠缺,建议加强努力,包括开展向企业的培训教育工作。
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工作,创造条件牵线搭桥,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及解决技术难关。
最后简要汇报一事:我会秘书处,正处于学会经费自立的环境下,经费很困难,总会拨款很少,收到的会费还不足应缴会费的1/4,挂靠单位补贴一些,秘书处承担课题、标准费与创收弥补一些,经费仍然困难,在客观上给工作带来一些麻烦,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不尽人意。99年国际会议,分会秘书处利用各种渠道,征得6个单位经费先赞助10余万元,使这次会议经费略有节余,为二届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提供一些有利条件。
上述简要总结汇报,肯定有不妥、欠缺、遗漏,甚至错误之处请各位审议,提出意见,批评指正,待补充修改后再上报总会。谢谢!
表面工程分会秘书处
2000年4月